环球即时:城乡融合的“好地方”一个个“刹那”串成发展“轴线”


【资料图】

见证记者 郑露莎

秋末,再次来到生态科技新城,棠梨湾草坪上市民正悠闲地搭帐篷露营,芒稻田园综合体内孩子们正拿着镰刀体验收割农作物的快乐,华丰村伴山民宿老板正热情地招呼客人,太平河上赛艇破水驰过,与不远处呼啸而过的高铁交相辉映。

而就在七八年前,这里还不是这样的景象。彼时的生态科技新城刚成立不久,我跟随重大项目观摩活动来到这里。当时“生态之窗”初步建成,昔日废旧品回收场华丽变身生态休闲公园,为这里涂上了“生态为先”的绿色发展底色,也给周围居民走出致富新路打下基础。

随着连淮扬镇高铁和扬州东站加速建设,几年间我多次来到新城,这里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关闭和搬迁全境所有船厂、沙石厂以及生态修复,“生态之窗”不再一枝独秀,这里已经处处见绿、处处是景;路网逐渐完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深潜大运河中心的落成更为这里增添了新的风景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如今,当时江淮之畔的蓝图已经成了实景,一个扬州现代化建设的“最美窗口”已经打开。

从道路建设到产业发展,从生态修复到农文体旅融合发展,这些年我见证了中航研究院研究生院的开学、国网智慧能源双创科创园的开园,目睹了春风十里路、跑鱼河公园、棠梨湾等一个个网红打卡点的诞生,曾经的农民张玉莲成了民宿老板,昔日外出工作的青年步云回乡搞起了多肉植物种植……我记录了城市的发展、百姓生活的变化,更记录了扬州建设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好地方”的新景象。

十年前,大学毕业的我从浙南小镇来到瘦西湖畔,成为了一名记者。这十年,是扬州飞速发展、发生巨变的十年,我有幸见证了。

现在数着自己布满地图上的一串串脚步、回看写下的一个个文字,我记录下的一个个“刹那”,串联起了城市发展的“轴线”,我想我找到了答案:记者、记着,那条“轴线”还在延伸……

关键词: 科技新城 研究生院 智慧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