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视点!头桥 百舸争流 勇立潮头

千里大运河,自北向南奔流而下,蜿蜒流淌过千年扬州城后,经由夹江注入长江。万里长江中的扬中岛、太平江源源不断汇入长江。三江交汇处,肥沃的土壤孕育了三江小镇——广陵区头桥镇。

头桥镇践行新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的探索中奋勇争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兴旺之路,社会民生、基层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各项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犹如万里长江上一艘艘风帆,百舸争流,勇立潮头。


(资料图片)

产业兴

十年增十倍 医械产业向高端迈进

一个地区没有产业,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乡村振兴,首先要“兴”在产业上。

上世纪70年代末,头桥人刘永君发现,输液用的针头蕴含着巨大的商机。1977年,他的医疗器械厂成立。从此,头桥与医械结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的医院里,活跃着一批头桥营销人员,医院需要什么耗材,就回来组织生产。”刘永君回忆,头桥医疗器械的产销链由此形成。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时光的指针指向了2012年。在头桥镇党政办主任陈长荣的电脑里,记录着当年全镇医疗器械产业的开票销售数据:6.5亿元。

又过了十年。2021年,这一数字增长到56.5亿元。

十年增十倍,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头桥医疗器械产业勇攀高峰、不断向上求索的过程。

“长期以来,头桥的医械产业停留在一次性针头、镇痛泵、麻醉包等低端耗材的生产上。”陈长荣说,低端耗材虽然量大,但附加值不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十年来,头桥在产业质态上下足功夫,不断引入高端医疗器械项目。东部湾、医疗创谷等项目的落户,不仅改变了头桥原有的医械产业质态,也完善了产业结构,形成了从研发、原料到生产、质检等完整的产业链。

这十年,头桥的医械产业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过程。康复机器人、可穿戴式监测设备等项目的引入,不仅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也意味着医械产业在向“大健康”领域迈进。

逆流而上,不进则退。向上勇攀高峰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头桥人没有被困难吓倒,在向上求索的过程中,他们选择了“奋楫者先”。

服务强

“管家式”服务 项目“拿地即开工”

项目要引进,产业要发展,离不开优质的营商环境。

“我们的项目在2020年开工,经历了疫情的影响,感谢头桥‘管家式’服务,不然我们项目的进展不会如此迅速。”东部湾集团董事长杨家龙说,“管家式”服务,让他切身感受到了安心、贴心、放心。

“过去,在机构改革之前,办理一件事涉及多个部门,手续是相当繁琐的。”头桥镇行政审批局局长印建澄表示,对于客商而言,不了解办理的具体流程,常常跑“冤枉路”。一个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少则半年,长则一年。

2020年5月,机构改革启动。头桥镇新成立“一办八局”,行政审批局组建成立。

从成立那一天起,行政审批局就承担起了从“一件事跑多部门”到“多件事跑一部门”的职能转变。

印建澄介绍,还得益于行政审批权限的下放,如今很多事项在乡镇一级便可办理。

今年,头桥镇成立了“医疗器械代办中心”,组织了专业的帮代办队伍:“只要企业提供的资料齐全,在镇为民服务中心当场就可办理。”他说,所有手续前置办理,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

农业旺

一朵朵马蹄莲 绽放了一整座村庄

乡村要振兴,农业自然不能缺席。

头桥是传统的农业大镇。提及头桥的农业,不得不提一块“金字招牌”——味稻小镇。

“头桥的稻虾养殖、稻鸭养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庆丰村的一稻三虾基地,得到了省农科院、里下河农科所等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头桥镇农业农村局局长朱兴无自豪地介绍道。

然而,“味稻小镇”这一块“金字招牌”,还不能完全体现头桥的农业产业特色。2020年6月,一位姑娘的到来,改变了一座村庄的“底色”。

她叫彭路清,在来头桥之前,开了十年的花店。日积月累中,她发现了鲜切花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意大利进口马蹄莲,在国内卖到20元一支;如果进口花种在国内种植,价格可压到5元一支,销量一下子提升上来了。”彭路清萌生了想法:进口欧洲花种,在国内驯化种植。

彭路清的想法,和头桥镇常务副镇长徐高斌不谋而合。在经过短暂的洽谈后,一座座温室连栋大棚在福成村拔地而起。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启发,彭路清给基地起了一个文雅的名字——言蹊花卉。

言蹊花卉的到来,给福成村带来的辐射作用不言而喻。“一方面,言蹊花卉给村民提供花种,教村民种植技术,让村民利用家前屋后的闲置地块种植鲜花,她来收购;另一方面,村里建了5亩连栋大棚,租给言蹊花卉管理。”福成村党总支书记周志军说,言蹊花卉在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今年上半年,言蹊花卉二期项目启动。“一期项目的北侧原有座农房,我们收购了它并加以改造,打造成集餐饮、民宿、花艺培训于一体的言蹊花园。”彭路清介绍,今年十一假期期间,言蹊花园正式对外开放。一时间,访客络绎不绝。言蹊花园,成了网红打卡地。

“下一步,我们要围绕言蹊花卉这一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摄影、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链,壮大花卉产业规模,丰富花卉产业社区内涵。”朱兴无说,最终的目标是把花卉打造成“富民产业”,把福成村建设成“花海洋”。

民生丰

强化兜底保障 体现对弱势群体关怀

头桥镇头桥社区的吴老太怎么也想不到,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老了竟然能住上“养老院”。

吴老太口中的“养老院”,是设在头桥社区的头桥颐养社区。在这里,老人们可享受到助餐、助浴、助娱等服务。如果选择在家养老,中央厨房的爱心餐可实现“一键配送”。

头桥镇,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0%左右。为了让老人们老有所依,头桥镇建立了三级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第一级是镇级层面,镇里有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开放50个床位,集中供养五保老人。”头桥镇副镇长宦燕介绍,第二级是镇区层面,设置了两座颐养社区,配有中央厨房,可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娱服务,为在家养老老人配送餐食。第三级为村级养老服务站,先在福成、国玉、西城三个村试点,每村设置日间照料中心,老人可就餐、活动。

三级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兜底保障+市场化”相结合,既提供了市场化的养老服务,也为五保老人、独居孤寡老人提供了兜底保障,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人老了,最大的一笔支出是医疗费用。这也是很多老人头疼的地方,吃药、看病都要花一大笔钱,尤其是体弱多病的老人,更是直呼吃不消。”宦燕说,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难题,头桥镇试点“乡村公益医疗互助项目”。

据介绍,“乡村公益医疗互助项目”是在国家医保的基础上,实现了群众看病“二次报销”。“每人缴纳一定的费用,建立一个资金池;住院个人自费的部分,可实现‘二次报销’。”宦燕介绍,目前这一项目已经惠及2万多名群众,解了很多家庭的燃眉之急。

看病要报销,方便最为关键。“我们针对医保、社保等高频办理事项,提出了‘15分钟医保服务圈’、自助办理社保卡等服务承诺。”印建澄介绍,群众在办事服务大厅办理医保业务,15分钟办理完结;过去要去城区办理的社保卡,在乡镇也能制作完成。

治理细

网格深入“毛细血管”

打通与群众“最后一米”

“十年前,农村的社会基层治理全靠村委会三五个工作人员。上面工作千条线,下面群众千万万,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西城村党总支书记王金乐切身体会到了这十年来,农村社会基层治理发生的变化。

2020年5月,头桥镇社会治理局成立。从此,网格化治理深入到了“毛细血管”。

头桥镇镇域面积64平方公里,被划分为了57个网格。“即使这样,每个网格的面积也挺大,仅靠这57名网格员,很难打通与群众的‘最后一米’。”头桥镇社会治理局局长尹磊表示,头桥在网格化治理的基础上,推出了365个微网格,聘请老党员、老教师、志愿者、物业公司人员等担任微网格员。

“一个微网格,可能就是一个庄台、几户人家,我们聘请德高望重的乡贤,参与到社会基层治理中来。”尹磊说,微网格员本身就是当地居民,对当地的社情民意熟悉,有利于打通与群众的“最后一米”。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网格+微网格”的治理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头桥镇在外营销人员众多,网格员与微网格员共同努力,利用“大数据+铁脚板”,逐步织牢、织密疫情防控网。

“网格+微网格”的治理体系,也是社情民意的“收集站”。近日,头桥镇人民来访接待中心接到居民反映红平社区的一处室外活动场地,聚集了很多小朋友在此处玩耍,同时还有不少人员跳广场舞,因距离居民楼较近,噪音困扰附近楼栋的居民。一方面是合理的休闲娱乐需求,另一方面是宁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如何才能两者兼顾?社会治理局迅速安排调解员联合网格长、市民广场物业、社区民警、居民代表召开协商议事会议,最终明确“场地周边设立告示,固定开放时间并加强网格巡查力度”等举措,同时约定了音响音量及广场舞时间,尽量控制在不影响他人的范围之内,顺利解决了困扰多时的噪音问题。

尹磊介绍,头桥镇将网格阵地建成民情民意“收集站”,由网格工作组牵头召开协商议事会议,邀请群众代表参加,提出方案、达成共识、追踪结果,形成“发现、协商、反馈、处置”的良性闭环管理机制。以热线反映较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开展不定期专项自检,拓展工作思路,丰富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

“网格化治理以群众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治理新模式融合发展中进行探索创新。”尹磊说,只有把公共资源下沉到基层、服务触角延伸到网格、民生保障落实到群众,以网格小切口浸润基层治理大文章,才能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生态美

践行“两山”理念

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头桥镇“两山办”主任徐子忠至今都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前十年,九圣村的长江岸边污水横流的场面。

九圣村,长江边的一座小村庄。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江边的滩涂上意杨成行。“人们为了生计,砍伐意杨制作木刷。”徐子忠回忆,一时间木刷业竟成为头桥的“支柱产业”之一。

步入九十年代后,发展工业经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九圣村利用沿江的优势,大力发展造船工业。一时间,东昇船厂、金三角船厂相继落户,九圣村的工业经济达到了顶峰。

与造船业繁荣相伴的,是长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当时,船厂的生产污水直排入江,厂区内油污遍地,工人走路一不小心都能滑倒。”徐子忠回忆,当时江边还停着一艘“渔家乐”船,每到周末,食客不断。“渔家乐”产生的各类厨余垃圾也是直接倒入长江。

徐子忠当时担任九圣村党总支书记。他和村民们逐渐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转机发生在2007年。这一年,扬州市第五水厂落户九圣村。“保护水源地”第一次写入了九圣村的发展日程。

“从2009年起,我们先后关停了两家造船厂和一家‘渔家乐’,长江边的三家特水养殖场也被叫停。”徐子忠说,九圣村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恢复“绿水青山”,绝不要牺牲生态环境换来的“金山银山”。

就在船厂的旧址上,九圣村开始大规模复绿。2017年,船厂旧址上建起的三江营湿地公园成功创成省级湿地公园。

绿水青山恢复了,消失已久的候鸟又回来了。徐子忠观察发现,每年冬夏两季,三江营湿地公园里,总会驻留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它们随着候鸟群,结对迁徙,俨然把湿地公园当成了迁徙途中的“驿站”。

过去的十年,头桥不断完善的污水管网,新建了58个农村小型污水设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就地收集、净化、处置;新建污水管道25公里,镇区污水统一进管网,避免了污水直排进河道,从源头上保障了长江支流来水的清洁;过去的十年,头桥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河道、池塘、庄台环境得到治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秸秆禁烧、扬尘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工业、餐饮等企业安装了废气处置装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绩斐然。近十年投入2亿余元新建提升农村道路20余公里,新建了省级美丽乡村、省级三星级康居乡村、市级美丽宜居村庄等47个,全力配合五峰山过江通道建设,完成拆迁217户。近十年不断重视集镇建设,完成搬迁271户,全力保障了园区“二次创业”。投入约6亿元新建了5个集中居住区并先后投入1000万不断提升小区绿化等环境。投入2亿多元提升集镇道路、绿化,新建了匠心湖公园、市民广场等,改变了集镇面貌的同时也给居民带来更多休闲娱乐场所。

过去的十年,头桥的水更清了,天更蓝了,江岸线更绿了。

“乡村振兴,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既不能一蹴而就,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生搬硬套。”头桥镇党委书记沈阳表示,头桥镇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不断探索适合头桥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广陵样板”。孙韵

关键词: 医疗器械 绿水青山 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