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速看料】让生产线“学会”自己干活 一台“大机床”的数智转型
通讯员 扬工信 王芳 顾秋成
记 者 嵇尚东 实习生 毕强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展厅屏幕上,显示着该公司销售出去的数控机床的运行数据,包括加工转速、加工进给量、开关机时间、日耗电量等。这是江苏一重新开发的客户能源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对机床能耗统计分析,有助于我们提出改善方案,提升客户机床使用效率及管理水平。”江苏一重副总经理吕飞介绍。
江苏一重是国内工业母机(机床)行业重点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是一切制造业的基础。近年来,江苏一重通过加快数字化转型不断积淀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今年一季度,该公司销售同比增长超过50%。
实施“企业上云”,“千里眼”提升市场竞争力
江苏一重有四个产品事业部,其中精密机床事业部的拳头产品——智能钻铣镗复合加工中心系列产品广泛用于工程机械制造领域。随着国家深入实施“双碳”战略,节能减排已成为制造业企业的迫切需求和现实行动。帮助客户提高产能、降低能耗,是江苏一重通过“企业上云”拓展发展新空间的新实践。
今年3月26日,江苏一重实施“企业上云”计划,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对客户机床的远程服务支持,包括对其工作状态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以及指导客户维护保养设备。
在江苏一重展厅另一面屏幕上,滚动显示着接入系统的客户机床数据和IP地址。数据显示,目前接入的机床已有300多台,IP地址覆盖全国各个省份和地区。
“企业上云”为江苏一重装上了“千里眼”,更为企业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赋能自身发展提供了支撑。
“以前客户机床数据储存在公司内部,是数据孤岛。现在数据搬上云端共享,形成样本大数据。我们通过数据挖掘、与行业数据模型对比分析,总结出更好的机床管理模式,从而为其他企业提产增效、节能降耗提供解决方案。”吕飞介绍,为客户提供数据管理的增值服务,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智能产线赋能,企业制造效率提升10倍以上
“企业上云”是江苏一重数智转型的细节之一。
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江苏一重正在为许多企业智造赋能。
去年年底,广西柳工集团两条智能钻铣镗复合加工中心生产线投入使用,用于挖掘机腹板的无人化加工。这两条生产线由江苏一重制造,货值600多万元。
通过远程数字孪生系统,记者目睹了这两条生产线的智能生产加工过程:搬运码垛机器人摆动手臂,抓取钢板放在AGV小车上;AGV小车运送钢板至上料架,机器人抓取钢板放置于机床夹具上;钢板经过钻、铣、镗等加工工序变成成品,通过传输装置送至下料架,由另一台机器人搬运下线……整个过程无人操作。
“这两条生产线大量应用视觉识别装置、传感器、二维码和工业软件等,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吕飞介绍,过去靠人工上下料,一个班次需要两名工人,一天三个班次需要6人,另外还需一名车间负责人现场管理;现在只需一人在屏幕前监控,全过程可实现无人化操作,生产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此外,智能化作业保证了加工精度的稳定性。
探索数智转型,近五年输出百余条智能化生产线
梳理江苏一重近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充满着对数智转型的不断探索。
2006年,江苏一重为提高机床刀具的加工精度,引进数字化控制技术,进行工艺设计创新,将机床切削加工进给速度从600mm/min突破至4000mm/min,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迫使国外同类产品价格下降了300%。
2010年,江苏一重在机床设计中引入智能识别技术和设备,实现了对加工产品性能的在线检测。2020年,国内外出现疫情后,围绕客户企业工人无法到岗影响生产的现实痛点,江苏一重开始研发全自动生产线。
“现在客户需要的不再是标准件机床,而是定制化、智能化的生产线。不仅要求设备加工时无人操作,上下料、装夹具等辅助环节同样要实现智能化。”吕飞介绍,“近三年,我们累计为20多家工程机械企业提供了近60条智能化生产线。近五年,累计为各行业输出100余条智能化生产线。”
江苏一重能够不断加快数智转型,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江苏一重不但自己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共建上海交大(扬州)工业设计研究院。
“我们将瞄准工业母机数字化、智能化和开放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数智转型力度。”吕飞介绍,将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制高自动化、高性能、高效率、低能耗的智能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为相关行业数智转型提供保障。
关键词: